贪瞋痴是人道最根本的三毒,这三毒不能有效对治,就是一切烦恼痛苦的发源地。我们刚入佛门,如果带着这些错误的观念来修行,无论是世间的福报还是出世的功德,都可能得不到,甚至还会造下谤佛谤法的大业障。
在第二册《掌握法执 一门深入》中,师父指出了学佛的大忌,就是一个字——贪,强大的贪心一起,其实我们已经自己离开了佛法。好多年前,我曾简单地认为只要拜佛,就能想什么就有什么,只知道祈求索取,却不懂得种善因得善果的道理,就像师父最近开示的那样,把伟大的佛法当成了满足私欲的工具。
现在回忆当年的祈求,大多是属于偏求,既偏离了因果规律,又不符合公序良俗,更不谈不上为众生的利益。因为自己没有善种的“因”,也没有行善的“缘”,发心还与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背道而驰,所以结果当然是“所求不欲”,这就是贪;而贪不到之后,心中又生起了不满,为什么有人一求就灵,而我就得不到呢?这不是不公平吗?瞋心又生起了;最后一想,反正我拜了没用,那就不拜了吧!愚痴心一起,连与佛结个善缘的机会都放弃了。自己发心不正,还要怪佛不灵,又造下了谤佛的业。
曾经的经历让我深有体会,如果不懂得业果之理,心外求法,其实就成了迷信,而非智信。正如师父在6月16日开示中说的,即使得到了佛氏门中的有求必应,其实也只是菩萨启发众生佛性的妙法,是佛力加持我们命中原来就有的福报提前成熟而已,绝不是菩萨另外赐予你的。佛菩萨没有半点虚言,佛法的利益确实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,但如果我们用贪心学佛,最多得到人天利益,与出离、成佛无关,轮回的业种只会越来越深,还会让智慧的种子提前枯萎。
佛法不反对我们求世间福报,但要适可而止,而求来的福报,也不是供自己享乐,而是应把它作为修行的条件,利益众生的资粮,这就是师父说的,修菩提乘、发菩提愿。同样的祈求,因为发心的境界不同,果报会有天壤之别,就看我们是否能有正信的“诚”与“恒”。
同样,解脱的修行更需要“诚”与“恒”。我们刚学佛,必然面临许多法门的选择,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是解脱大道,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现阶段的区分,没有本质的高下。就像去往同一个地点,我们可以骑车、自驾、乘公车、叫出租、坐地铁,可以走高架路或走地面,终点只有一个,但路线有许多。如果经过谨慎的考虑,选择了其中的一条道路,我们很快就安全到达;但假如左顾右盼,时时怀疑自己走的路是不是对?会不会在绕弯?不停地中途换乘,很快就会迷路,即使最终能够安全抵达,也比别人晚了很多。因此,自古以来佛门对初学之人的要求都是先做到一门深入。
师父曾有一次回答怎样区分学佛中的精进与执著?精进是正能量,不走偏就好,而执著是去追求本身就不能或不应得到的东西。在我们修行没有成功之前,所有向上向善的追求和深入,都是佛法鼓励的“善法欲”,是成佛的动力,并不是人间意义上的“执著”。佛海无涯,而生命有限,只要找到了自己愿意学习、受益法喜的那个法门,一门深入,心无旁骛就是到达彼岸的第一步。
这几年来,看到身边的一些同修曾经受益很深,各方面有非常大的进步,但因为听听这,听听那,贪心一起,想着最好同时得到多个法门的利益,得到多个师父的加持,这里学一点、那里学一点,最后成了大杂烩,哪个法门都没修好,只学会了一大堆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运用的道理,最后又回到了只修法不修心的阶段。
师父曾在一次讲座里讲解了“止”和“观”,止是停下心猿意马,观是觉照内心、学习真理,止能定心生慧,观能得到般若。同样,放下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,一门深入是“止”,在一门中用功是“观”,止观并重,就能悲智双运,是大乘佛法的高尚境界。
佛门讲至诚感通,只要用真诚的心、恒久的心来一门深入,我们一定会逐步感得和通达佛法的真谛,最终达到开悟证果。归根结底,就是师父的开示:若想修心得道,不管千难万险,离不开一个“诚”字和一个“恒”字。
李同修